观看Pornhub的伦理风险

《纽约时报》最近刊载报道,指出全球最大的色情视频网站PORNHUB中有大量未经严格验证与审核的片段,其中的“主角”可能是在胁迫下进行性爱表演,或者被拍摄下来的场面本来就是强奸。很多视频无法下架,让当事人困扰多年。此报道引起渲染大波。

你确实无法分辨用户上传视频里的那些“表演者”是否是自愿的,这是使用Pornhub时常常会产生的焦虑。有些视频太真实,但事后你发现那不过是自愿表演,因为表演者甚至有个人网站来介绍她自己,但或许是为了营造真实感,视频的末尾不会声明“表演者已成年且完全自愿”。有些视频即使很像是“工业制作”,但你也有理由怀疑,表演者(尤其是女性表演者)是否是被胁迫的(尤其是东亚的色情视频)。有些在表演中有“虐待情节”的视频会在末尾和开头剪接进两段小采访,通常是视频中的“被虐待者”体态放松地靠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接受采访,表明她们很享受这个过程,并非被胁迫。这种采访既有道德自证的作用,也能够舒缓视频主体部分紧张而令人不安的气氛,自然而愉悦是很难演出来的。

因此,《纽约时报》对于PornHub的报道和抨击是很有价值的。Pornhub全站的视频数量从数千万锐减到三百万左右,这或许说明了一点:过去大多数人在该网站享受到的愉悦都有可能是建立在对于所谓“表演者”的胁迫、暴力的基础上。这会让人反思,你在使用免费付费色情视频时获取愉悦的正当性究竟是否存在。更不用说传播了。

话说回来,即使是有些日本AV(有厂牌的),看到女表演者的表情,你难道能相信她是自愿的吗?(不同于其他国家,大部分中国的表演者都遮住了面部,这也许就是中国智慧吧。)她们在面对摄影机时所采取的表演方式,是不是在暗示她们走入这个行业时本身的不情愿或者是她在想到潜在社会压力之后所感受到的负担呢。高中的时候知道了饭岛爱这个人,也看了有关她的电影《柏拉图式性爱》,她在入行前后遭受到的打击与折磨可并不比“非自愿拍摄视频”低。从这个角度说,只要看工业化制作的成人视频,就有严重剥削压迫表演者的风险,不论她/他名义上是不是自愿的。

Pornhub上也有一些经过认证的UP主,他们并不属于任何工业体系,拍摄视频全出自自愿,展现了性爱愉悦和轻松的这一面。这些博主仿佛一缕光,照亮了PORNHUB黑色基调为主的页面。这些博主有单人拍摄,也有情侣拍摄。他们的视频与上述工业化视频的区别在于,工业化性爱视频始终有一种剥离情感、剥离日常生活气氛的紧张感,目的直接、强度高:除了性就是性,就像是垃圾食品,除了糖就是糖。而这些独立创作者的视频日常感非常浓厚,譬如有一位法国女博主,在她的性爱视频里,性场面或许只占30%,剩下的部分包含她和男友做饭开车调情,几乎像是一部普通的情侣旅行vlog了;另一对中国情侣,虽然他们拍摄的是BDSM视频,但观看者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双方的愉悦(这是很直观的)。他们在视频中的调情,视频氛围中的舒适感、愉悦感、自在感可以缓解“性虐游戏”给人带来的紧张与创伤。事实上,PORNHUB评论区的大众也更喜欢这一类视频,他们会指责某一些视频的浮夸、做作与表演性质,而赞扬这一类视频的自然适意富有生活气息。

总而言之,我觉得,不仅仅是观看未经认证的,存在表演者被胁迫风险的色情视频片段是不道德的,观看企业制作的工业化色情视频同样不体面,如果想保持内心道德感的平衡,请多看一看独立视频制作者制作的愉悦地展现性爱的色情视频(注意:并不是表现性爱愉悦的视频,这两者截然不同)。在任何领域,反对资本主义、支持独立和DIY都是有必要的,这才算是回归了互联网初心。

对于跑步来说,AR可能比VR更重要

今天在跑步机上跑步,盯着跑步机上那一圈模拟运动场跑道的红色LED灯看,我突然想起《黑镜》第二季第二集中的一个场景:黑人小哥骑着健身自行车,前面的液晶屏幕中的场景模拟出柏油道路、树木以及周围的房屋。后者可以看作前者的升级版。这可能是跑步机交互方式的一种发展方向。

照这样的发展路径,跑步机(以及它的种种功能)本质上可以视作一种VR——虚拟现实工具。市面上绝大多数跑步机都是以现实中跑道的一圈,即400米,作为计数单位的。伴随着那一大圈跑马红色LED灯,跑者跑步的圈数(按照标准运动场的跑道计算)甚至比里程更容易看到。我们不需要记住具体的里程,也可以忽视身体的疲惫,而只需要从那闪过的一圈又一圈中获得成就感。明明没有绕着圈跑,但自己还是好像真的跑过了一圈又一圈。这就是虚拟现实:它用视觉特效营造特殊的想象环境以获取某种快感。

这是一种对「现实」跑步环境的模拟,一种VR手段。本来是要离开现实,但是还是要模拟现实,这是VR的惯性,也是人类对现实的惯性和依赖性。这种惯性在跑步机的设计上得到了印证。但这真是一种进化吗?上面的所谓「现实」,指的难道不是过去和传统吗?跑步机的设计、VR的概念本身、iOS早期的拟物化设计所受到的欢迎实际上并不是革新,而是革新者们的妥协,或是前进中后退,创新中的懒惰。我们依恋过去的世界,懒于学习,而把旧世界的符号带到了新世界,这种断续与连接是不可避免的。但它的持续甚至发展也是令人悲哀的。

对于这一类VR的发展,一个不怎么靠谱的推演是:VR本身是要模拟现实,也不断进步,但技术的进步伴随着观念的停滞。正如从我们这个时代到《黑镜》中跑步机的进步,我们在跑步机上跑步的环境越来越像户外。有一天,我们会带着VR眼镜跑步吗?那时候我们会感觉我们真的在公路上奔跑。VR眼镜连接着我们的神经,创造种种知觉,我们能感受到风、阳光、嘈杂的人声,甚至地上的石子。但这种对现实的终极模拟最终不还是比不上现实吗?

技术的无限延伸把我们拉回了过去,甚至扼杀对全新生活方式的想象力。于是我们一直活在过去中。对于VR来说,比起模拟一种现实,创造一种新现实不是更好吗?现在的VR是一种极端没有想象力的东西。只有交互有进步,内容反而退后了。

对于这件事来说,讨论资源的节约可能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WeChat、Facebook可能确实大大节约了人类的交流成本。而跑步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身体力行去做的事情,在公路、公园等公共设施上跑步消耗的资源本就可忽略不计,而跑步机消耗的资源也并不是以字节计,它是一个相当耗电的电器,和手机电脑不可同日而语。和维护跑道、公路比起来,哪个更低碳?

相比跑步机,最近兴起的跑步类APP则更像一种AR(增强现实)工具。在户外跑步的时候,我们本就处在「现实」当中。这个「现实」既是现存的现实,也是前面所说的过去和传统。AR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不像VR那样希冀于以模拟现实来取代现实,或者战胜现实,而是在同一维度延伸和改善现实。就跑步APP而言,它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的脚还是踩在地面上,我们能感受到真实的风、阳光、嘈杂的人声、路面的石子、周围树枝上的鸟鸣。但是又不一样了。我们有了自己的心率数据、跑步里程,这个里程记录的就是真实的里程,它是一个轨迹,而不是通通以跑道的形式存在。现实依旧存在,而它得到了增强。在另一种情况下,无限的模拟永远只能趋近现实。两者的差距很明显。

诚然,跑步机有种种不可替代之处。它让我们避免日晒雨淋,使跑步这一活动更加专注、安全,能够使力量训练和跑步在短时间内一起完成。但它始终难以代替跑步。因为它在模拟。而跑步(走路)这一在数百万年的演化中形成的人类基本活动方式与原地不动,在履带上跑步的方式相去甚远。

退一步,如果我们将跑步机也看做另一维度的增强现实工具是否可以呢?或许叫「替补现实」工具好一些。如果跑步机不能创造一种新的运动方式,始终处在模仿的发展轨迹上,那「替补」将是它永远的命运。